战胜华尔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品书论剑我眼中的彼得林奇证券市场红周 [复制链接]

1#

红刊财经特约作者罗伟冬

当我还是个大学生的时候,就看过很多关于投资大师的书籍,其中《战胜华尔街》是我最喜欢的一本。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书中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业余选股者,根本没必要非得寻找到50-个能赚钱的好股票,只要10年里能够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5股原则’,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内。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一只股票上涨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没有涨,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3倍。”作为股市小白,我在一开始就接触到大师的投资理念,对我形成系统性的投资框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已经拥有24年的股龄,并且成长为一名私募基金经理。20多年来,长年累月阅读各种公告、报告和产经信息,使我每天能看数十上百万字的材料,但是这只有20万字的《战胜华尔街》,我却足足看了半个月有余。这本书的含金量和信息量极为庞大,每看完几句话,我都得停下来思考一番,其中富含的投资逻辑和我经历过的投资案例都有相通之处。此番重读《战胜华尔街》,我也谈谈我眼中的彼得·林奇。

少年林奇:比职业生涯还漫长的球童生涯

彼得·林奇年出生在波士顿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波士顿学院的数学教授并担任过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财务审计师,林奇从基因上就有对财务数字非常敏感的天赋。

林奇和富达投资非常有缘分,在很小的时候他妈妈就买过富达资本基金,这个基金由当时的富达二号人物——华人蔡至勇掌管。林奇10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他也不得不到附近的高尔夫球场当球童以赚取学费。在高尔夫球场当球童的日子里,彼得·林奇遇到了很多金融界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谈举止改变了林奇从小被长辈灌输“股票就是赌博”的观念。也正是在球场里,他遇到了富达基金公司总裁乔治·沙利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林奇都是沙利文的专职球童。

有意思的是,彼得·林奇的球童生涯非常漫长,一直从他11岁到研究生毕业,漫长程度居然超过了他担任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彼得林奇第一次买入股票。而我在高考后的暑假就第一时间开户并把全部奖学金投入股市,从这点来说,我倒是比彼得·林奇还早1岁入市。

高尔夫球童:一个前途无量的职业

彼得·林奇大学毕业那个暑假,乔治·沙利文邀请他作为证券分析研究员到富达实习,而彼得林奇在沃顿商学院读完研究生后也就直接进入到富达基金工作。现在看来,高尔夫球童在那个年代是多么有前途的一个职业,可惜的是,我在大学期间就没听说过学校周围哪里有高尔夫球场。尽管我大一开始炒股,在大三的时候就赚到了一套深圳的房子,但当我年大学毕业的时候,给深圳所有的证券公司投简历,却没有一家通知我去面试。直到16年后,我的本金从几万元上涨到0万,才成立了第一只私募基金。反观彼得·林奇一毕业就被进入到富达投资,这就是高尔夫球童的“待遇”。

彼得·林奇接手的麦哲伦基金其实是个烂摊子

年,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基金规模是万美元,到了年由于投资者赎回,基金规模减少到万美元,每年的管理费仅为3.6万美元。别说员工工资,连电费都难以支付。于是,富达把另外一只万美元规模的埃克斯基金与麦哲伦基金合并,成为新的麦哲伦基金。沙利文力主任命彼得·林奇为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年5月,在入职富达基金的10年后,33岁的彼得林奇正式执掌麦哲伦基金,开始了传奇之路。

成长股之父

彼得·林奇善于发掘高成长股。他曾说过:“尽管由于麦哲伦基金规模很大,我买入一只小盘股数量再多,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也非常有限,但我买入的90只或只小盘股对基金的业绩贡献汇总起来,就相当可观了。”即使是在彼得·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后期,持股数量已经从0多只下降到90只,但是他的投资却更加精准、高效了。在掌管麦哲伦基金的最后5年,彼得·林奇发掘的最优秀的小盘股有:罗杰斯通信(上涨16倍)、电话和数据系统公司(上涨11倍)、Envirodyne公司(上涨10倍)、切诺基集团(上涨10倍)、国王世界节目制作公司(上涨10倍)。正是推崇的高成长股投资,才缔造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彼得·林奇也因此得到了“成长股之父”的美誉。

一生中最为错误的两次卖出决策

年彼得·林奇买入玩具反斗城,上涨5倍之后他选择将其卖出。随后玩具反斗城再度上涨5倍。年,彼得·林奇买入家得宝,1年之后同样将其卖出,结果家得宝股价在15年之内上涨了倍。上述两个卖出决定被彼得·林奇认为是其一生中最为错误的卖出决策。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在经历过两次错误的决策后,彼得·林奇对高成长股的把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在年5月以每股12.63元满仓买入四川长虹,两周后,四川长虹暴涨至16.43元。在赚取了30%的收益之后,我喜悦的卖出了所有筹码,当天的收盘价是每股16.14元。第二个交易日,四川长虹直接高开20%,以每股19.98元开盘,20.00元收盘。我在目瞪口呆中被四川长虹甩掉,其后1年内四川长虹上涨到每股元。对于四川长虹的操作是我投资生涯的早期做出的最为错误的决策。从那以后,我对投资标的涨幅把握也从短线上升到了中长线。

短期内的出色表现未必会得到认可

年,麦哲伦基金规模为万美元,而到了年。基金规模高达亿美元。大家可能会觉彼得·林奇在其职业生涯的头几年想必也是风生水起,但是真相却令人相当诧异:尽管前4年麦哲伦基金净值上涨%,规模至少达到了万美元,实际上规模仅仅增长至万美元——原因就在于,有很多解套的投资人选择赎回资金。

或许,即使是史上最伟大的基金经理,在短时间内表现得再出色,还是未必可以获得投资人的认可。这一点对我是个极大的鼓励。过去几年市场行情的持续波动,对赛亚资本旗下长期持股不动的基金杀伤力巨大。但彼得·林奇的故事令我坚信,高成长的价值投资在未来还是有望创造奇迹。

分散买入,集中持股

尽管麦哲伦基金最多时候买入超过0只股票,给人一种极度分散投资的印象。而实际上麦哲伦基金的10大重仓股在很多年份里都没有发生变化。比如在年,麦哲伦基金的10大重仓股就没有进行过更换。麦哲伦基金的惊人收益,主要来自于集中投资在少数优质股票上。在全球投资界,有各种不同的流派风格。但是真赚大钱的多数都是长期集中持有少数几只股票的风格,巴菲特如此,彼得·林奇亦是如此,虽然他们之间仍有不同。

林奇和巴菲特的唯一一次“会师”

年,彼得·林奇在4美元上方大量买入房利美,到了年,房利美已经成为麦哲伦基金的第二大重仓股了,这时候房利美股价已经上涨到12美元。很快,房利美又成为了麦哲伦基金的第一重仓股。年,巴菲特在12美元开始大规模买入房利美,这应该是彼得·林奇和巴菲特唯一一次重仓股“会师”。

年,房利美上涨至每股42美元。年,彼得·林奇退休,麦哲伦基金的继任者“萧规曹随”继续持有房利美。而巴菲特在年卖出房利美的时候,据说盈利已经高达62倍。如果彼得·林奇不退休,或许麦哲伦基金将在房利美上赚到倍升幅。即使如此,也无碍房利美成为麦哲伦基金历史上最赚钱的重仓股——在重仓房利美的前5年,房利美就为麦哲伦基金贡献了5亿美元的盈利。

高回撤无阻13年上涨27倍

彼得·林奇亲口承认,在他任内,每次发生股市大跌,麦哲伦基金的下跌幅度都超过大市。尤其是年10月,麦哲伦基金的规模在一周之内从亿美元下跌到72亿美元。当周麦哲伦基金净值回撤超过30%。即使是从年的高位到年底,麦哲伦基金回撤也达到27%。幸运的是,每次大市回升,麦哲伦基金的涨幅都超过大市。而且,尽管回撤幅度相当惊人,麦哲伦基金还是实现了13年上涨27倍的成绩。我想,这就是高成长投资的特点吧,无论回撤有多大,最终都能重夺失地并再创新高。

史上最勤奋的基金经理

年,彼得·林奇拜访了家上市公司,年这一数字为家,年又上升为家,年为家,年为家,年为家。在没有互联网,甚至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很难想象一天拜访2家上市公司的工作强度有多大。或许,也正是这严重过劳的工作量,令彼得·林奇萌生了退休的念头。

但反过来想,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便捷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彼得·林奇通过拜访这么多家上市公司才得以精准把握市场脉搏。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通过各种金融终端平台和自己建立的模型程序运行,可以在短短1分钟内把所有的上市公司扫描一遍。这样就不必过早地离开这个充满激情的行业了。

不仅是成长股之父,更是周期股大师

翻开麦哲伦基金历史上最赚钱的股票榜单:房利美盈利5亿美元,福特汽车2亿美元,菲利普莫里斯1.11亿美元,MCI公司9万美元,沃尔沃万美元,通用电气7万美元,通用公用万美元,学生贷款销售公司万美元,凯普尔6万美元,洛斯公司万美元——这10只股票为麦哲伦基金一共赚了13.1亿美元。

仔细看看,这些都不是什么高成长股,反而很多都是周期股。这说明彼得·林奇的选股能力圈而非常广阔,覆盖了高成长范畴,同时也覆盖了周期股范畴。

这个新发现令我非常诧异。一直以来,彼得·林奇都是“高成长”的代名词。资金量小的时候,高成长股可以带来高收益,但是当资金规模庞大之后,就没那么多高成长股可以容纳这么多的资金了。这时,周期股的盈利模式就可以令大规模的投资资金继续维持较高的收益率。这一点对高成长价值投资类型的基金经理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彼得·林奇的投资策略在A股行得通吗?

很多人都说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在A股市场根本行不通,因为A股市场和美股市场完全不同。诚然,A股市场估值一直很高,平均PE要想达到5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按照巴菲特早期“捡烟头”的投资方法根本就没有在A股市场买入的机会。那么彼得·林奇高成长投资的方法在A股市场行得通吗?

我认为,高成长价值投资法在A股市场是完全行得通的。从宏观角度来说,中国的经济刚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阶段,GDP增速持续全球第一,未来中国的GDP仍然处于相对高速的增长阶段。从微观角度来说,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美国相比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甚至有些行业的商业模式还处于原始阶段,未来的成长空间非常巨大。

回顾过去,伊利股份22年上涨倍,腾讯控股15年上涨倍,保利地产12年上涨17倍,老板电器6年上涨13倍,融创中国7年上涨37倍。展望未来,中国有14亿人口,中产阶级超过3亿人。如此巨大的体量相当于美国、日本、欧盟的总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下的消费需求可以支撑很多10倍股甚至倍股的诞生。

赛亚资本的投研团队已经拥有24年的投资历史。过去14年,凡是我们持有超过半年的重仓股,后来大多都成为了10倍股。相信在未来,高成长价值投资在A股市场仍然有效。
   

(作者系赛亚资本创始人,旗下私募基金自年6月至年5月平均收益率为全国冠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