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思维》的朋友们大家周末好!最近暴雨、“烟花”加上疫情反复,朋友们一定要多注意健康与安全!很抱歉没能每周更新文章,其实最近至少写了三个题目,都觉得写的不咋样,都被我放在草稿箱里,待日后把想法和素材再整合完善达到标准再与朋友们分享。
今天的这个主题其实是来自于上个世纪华尔街传奇证券交易员杰西?利弗莫尔的理论《股票大作手回忆录》这本书堪称证券交易理论的代表之作,无数后辈交易员、基金经理、普通投资者都把此书视为经典。
如果说证券市场上有什么是比较稳定的那就是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然而人性是最难战胜的。
当然,我们《星际思维》并不打算讨论股票,而是要把这本书中的精华提炼分享出来。当然如果您对证券投资感兴趣,这本书是应该读的。但是我向您保证从读书到通过证券投资获得稳定收益中间的距离差不多隔了一个太平洋。对,就是这么难。
否则,各财经大学里的投资学教授们绝不会一边教别人投资一边还甘心赚着可怜巴巴的月薪。
但这并不妨碍我把书中的思想精髓挑出来,有些思想其实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它所诞生的领域。比如相对论、进化论、心理分析...
今天这个思想精髓就是:最小阻力方向。
先引用一下书中原文:“阻力会决定价格方向,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会像世间万物一样,会向阻力最小的方向突破,怎么容易怎么来,所以,如果上涨阻力比下跌阻力小,价格就会上涨,反之亦然。”
这确实说的是万事万物。我经常把这句话作为一个我观察外部世界和自己内心的得力工具。我发现效果不错,所以也介绍给你们使用。具体怎么用呢?我先举个自己的例子吧。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英语和日语还不错,但是学高数挺费劲,看到二次积分我就头大,时至今日我想到微积分还是心有余悸。不过三十多岁的人了,应该能够正视人与人智力以及能力的差异。
那时候,上晚自习我总是在应该好好研究数学的时候看外语。现在想想,外语相对于数学,就是我的“最小阻力方向”。
“最小阻力方向”有的时候是好的、但有的时候也的确是个问题。
记得多年前我就观察到办公室有位颇有资历的老领导,下班总是很晚才回家。刚开始我以为是敬业奉献,直到有一天,同事聚会后我送他回家,那天他喝了不少酒,我扶着他蹒跚上楼,敲了好半天的门,他老婆才出来开门,还来了一句:这么晚还回来干嘛?而我非常确定她开门的时候看到了我这个“小同事”,她丝毫没给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留面子。那时,我才知道,对于这位老领导而言,办公室相对于回家就是最小阻力方向。
当我们意识到,人们的行为总是遵循最小阻力方向的规律运行,其实就能够跳出来俯视一下自己了。
有些时候,我们发展特长、顺势而为,那么这时候最小阻力方向就是有利于我们的。但是,很多时候瞬时的最小阻力反而是全局的“最大阻力”。比如说,从众心理就是一种最小阻力方向,很多人因为身边人抽烟也学会了抽烟,聚会上大家都喝酒你不喝酒就会显得格格不入,于是也喝酒。还有其他各种好的、不好的嗜好与习惯,其实都是自动遵循最小阻力方向规律的。
所以,下次如果我们打算开始一种行为的时候,最好用理性过滤一下。学吸烟相对于戒烟的确阻力最小,戒烟阻力最大但是长远看最有利,但是人们难以战胜阻力,于是戒烟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我特意查了一下,戒烟成功率在3%到7%之间。如果你不是意志力排名前10%的人基本戒不掉。如果你是意志力前10%的人依旧常年吸烟,说明你的理性水平基本不处于前10%。
“最小阻力方向”还有一个问题就在于阳光被遮住的地方总有阴影。直截了当地讲,我发现很多积极行为的背后总包含有逃避。我当年积极学外语,其实也是消极逃避学本应该多花时间的数学。
很多事都是这样的,不经理性梳理的生活很难做到平衡与均衡。很多人用勤奋工作逃避家务、很多人用温和友好来回避自己其实不敢拒绝别人、很多人用积极上进来掩盖自己对于构建亲密关系的恐惧与无能......
当我意识到我们行为和想法遵循“最小阻力方向”规律的时候,我就开始警惕起来。
以前,可能是学习管理学的缘故,总是很佩服那些百折不挠、把事情最到极致的成功者。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几分,逐渐不太喜欢什么“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这些论调了,当然我也承认偏执狂的确更容易成功,因为一个人把时间、资源、注意力都砸到一个事情上的确那件事做好的概率比较大。但是,那些人并不算生活中的人。更不值得作为普通人的行为榜样。乔布斯、格鲁夫、马斯克哪个是生活中的人呢?另外成功者幻觉特别容易放大成功的概率,从而误导普通人。
在一次采访沉船事件幸存者的记者会上,记者问幸存者,请问你是怎么幸存下来的呢?幸存者说,我想是因为我有坚定的信仰,在落水的时候我不断请求上帝救我。但事实是,那些同样也虔诚祈祷但是最终依旧葬身海底的人们永远不过在记者会上告诉大家他们多么地虔诚地祈祷。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看到那些沉默的证据,避免被幸存者偏见所误导。
现在,我更喜欢那些“平衡者”,那些能把事业、生活、婚姻、育儿、情感、交友、理财、运动、学习......方方面面都搞得有声有色的人。他们虽然不那么耀眼,但是他们才是真正应该成为普通人心目中的英雄。但没办法,人们总是盯着最耀眼的、也希望自己站在C位,从而常常忘记了从自身实力出发想问题和安排生活。最后跑得顾此失彼的,那就悲剧了。
偏执比较容易,偏执且卓越很难;平庸很容易,但做到方方面面都很平衡就很难。
如果一个人是万里挑一的顶级人才他/她会享受超高的市场溢价,如果一个人清醒地知道自己是普通人,在此认知基础上努力安排好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他/她会获得超高的幸福收益。这两种人的人生都是符合规模效应的。
如果你是天才,30岁之前就基本可以看出来了。霍金当年在牛津大学读本科的前夜翻了两个小时的物理教材,第二天考了个“还不错”的成绩,他说了一句很气人的话:没想到牛津大学的物理考试居然简单到令人发指!
30岁以后,没有什么天才,如果方方面面还不错我想靠的主要是积累和平衡吧。千万别低估时间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普通人最好的朋友,这种力量就是复利。无论它作用于财富、情感、健康、友谊......
史蒂芬·霍金(-)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对您稍有启发请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